买回的蛏子为啥一沥水就“减肥”20%?水产专家:这是“行规”,“增肥”“虚胖”所致
买回的蛏子为啥一沥水就“减肥”了?不单单是蛏子,还有蛤蜊、象拔蚌、鲍鱼等为啥都会有这么快“减肥”效果?
春末、初夏,随着大量海鲜尤其是贝壳类海鲜上市,不少吃货尝鲜欲望增强,但在跃跃欲试的同时他们发现一种奇特现象,就是买回家中的部分海鲜“减肥”、缩水情况非常严重。周到君透过市民反映的情况,暗访部分批发市场、菜市场,发现其中的奥秘,是贝壳类等海鲜被降低盐份的水反复浸泡所致。
一斤蛏子挤干水仅剩8两
今天一早,周到君来到位于肇周路、唐家湾路附近的一水产摊位,摊位上摆放着螺丝、蛏子、竹蛏、花蛤、鲍鱼等各类水产品,在摊主的吆喝声中,两位马大嫂一前一后来到摊位前,看到其中饱满张口、水灵灵又肥壮的蛏子个个夸奖,“今早的蛏子好来!”
因为特别留意,周到君花了15元买了一斤,买好蛏子后,周到君随即用两手指挤压张口的蛏子,蛏子壳里的水随即被挤了出来。蛏子壳紧闭后,记者将蛏子放在电子秤上,发现原先一斤重的蛏子只有8两重,“侬看看,哪能分量相差这么多啊?是买蛏子还是买水啊!”虽然周到君用力过度,挤掉了部分蛏子应该保持的水分,但即便不这样挤,还是可以看出浸泡的蛏子水分过度了。
见周到君如此这般折腾,摊主急了,“啥人有侬这样买蛏子的,蛏子原本生活在水里,离开了水不死才怪呢!”一旁的老板娘更急,她转过头来为老板助阵道,“侬是来买蛏子的还是来捣蛋的?蛏子与水是一家,挤干了水的蛏子肯定会死,这样的蛏子哪能吃法?”
对于老板和老板娘强烈的抗议声,周到君在一旁默不作声,只是静静地看着,此时刚才还翘着拇指的两位马大嫂似乎醒悟了,“蛏子里的水分量的确重哦。”说着掉转头撤离了摊位,周到君见势,拿着蛏子走人了。
从长街运出三次清洗浸泡增重超20%
沪北某水产市场是沪上一家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水产市场,由于长期联系、采访水产市场,周到君与其中多位老板有交集,在采访了水产零售摊位之后,周到君随即踏访了该批发市场,想了解一下蛏子上市的全过程,一位长做蛏子生意的张老板笑脸相迎。
张老板此时正忙着,因为刚刚一车蛏子从宁海长街运送过来,所以张老板边搬货边与周到君交流,“长街的蛏子出了名的,侬看看新鲜又肥壮,这两天我每天的批发量有好几千斤。 ”张老板正说着话,周到君就凑了过去,的确,经过长途跋涉的蛏子,运到批发市场已经褪去了原本披在蛏子身上的泥巴。
“蛏子不是从滩涂的泥地里挖出来的吗,怎么现在变得干干净净了?”见周到君说外行话,张老板解释道,“满身的泥巴啥人要啊,我们批发商都要求运送过来的蛏子干干净净,所以蛏子从产地长街运送出来前就被清洗过了。”
话说到这儿,逐渐进入主题了。“那浸泡在水里仅仅是为了让蛏子变得清爽?”周到君不禁追问起来。“除了洗干净贝壳上的泥之外还有一个用途是让蛏子增重。”对于张老板这样的回应周到君如入云里雾里。见周到君满腹狐疑,张老板随口解释起来。原来出自长街的蛏子四五月份的味道最好,养殖的盐分一般在千分之二十左右,蛏子被挖出之后,随即会用较低盐分的水来清洗,货车一路过来进入批发市场,等待着摊贩和二级批发商来批发。
“其实,做这行的都有经验了,不用秤随手抓把盐投在水里,就知道水中盐的含量大概在什么范围,八九不离十。而蛏子一旦进入批发市场,老板们会察言观色,判别入场后蛏子的情况,比如浸泡在水中鲜活度、‘肥壮’程度、运送过来浸泡水的盐含量等,之后考虑是否要重新换水浸泡。”
“如果外观看上去还不够肥壮,或者说还有增重的可能,老板们还会换水浸泡,一般从产地到零售要清洗浸泡三次。”张老板进一步解释,一般每次浸泡,都会降低水里的盐份。用低于原先盐份含量的水浸泡,可以让蛏子增重,一般增重10-20%没有问题,最多增重超过30%。
贝壳类等海鲜都有类似“猫腻”
根据菜场和批发市场了解的情况,周到君各带回一包蛏子让东海水产研究所一位专家进行检验。看过带回的蛏子,该水产专家告诉周到君,除了蛏子,经营贝壳类海鲜的商家通常都有此类“增肥”做法,就是将蛏子、蛤蜊、象拔蚌、鲍鱼等浸泡在低于原来盐份的水中,可以让此类海鲜“增肥”,即增加海鲜的重量。 贝壳类等部分海鲜比较容易吸水,也就是说比较容易增重,海鱼也会,但增重的量较小。其实这种“增肥”措施只是让海鲜“虚胖”,海鲜增加的重量全部是水分,市民买回去后肯定会吃亏。
“海鲜此类‘猫腻’已经成为‘行规’,用低于原来盐份的水浸泡,贝类等海鲜为维持体内盐分和水分的平衡,就会从环境中吸入水分,海鲜就会增重。若水中盐分低于贝类等海鲜耐受下限,海鲜就会在短时间内死亡。因此,从生意的角度出发,无论是批发商还是零售商都会将浸泡水的盐份控制在一个较低有不至于让海鲜死亡的范围里。”
对于菜场里出售的诸如像从滩涂泥地里挖出的“泥蛏”,该专家认为,以前菜场里有产地运来的“泥蛏”,现在就很少了。而现在菜场出售的“泥蛏”,很可能是产地运出经过浸泡后,再重新包裹泥巴的假“泥蛏”,而不是以前的真“泥蛏”,不懂行的市民很容易受骗上当。
专家:应制定行业标准,确保消费不吃亏
买回“增肥”蛏子,除了会花冤枉钱,该水产专家还认为,蛏子等海鲜长时间浸泡在非理想生活环境的水体中,鲜美程度会降低,营养成分也会改变,口感肯定会变差。不少生意人往往利用市民不懂行,只注重外表、马相的心理,用“增肥”办法来欺骗消费者。因此 他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海鲜时,尽可能选择大型专业的水产市场或商超,同时消费者自己也要注意观察,若购买的是过分饱满的蛏子等海鲜,需慎重考虑之,这样,可以减少花冤枉钱的可能。
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葛锦海告诉记者,原先卖水产称重,行业内有滴水不成线之说,现在很多唯利是图商贩,卖出去的水产品都滴水成线。而造成贝壳类等海鲜 “增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海鲜浸泡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如没有海鲜浸泡的水质要求、浸泡的时间规定、盐份含量标准等,没有标准致使很多经销商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损害消费者权益,而相关部门又难以监管。为此他建议,有必要制定此类水产的行业标准,让政府部门执法有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有说法。